新埔宗祠博物館

新埔宗祠博物館是位於台灣新竹縣新埔鎮的博物館,是新埔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園區,記錄著開台先民們的聚落文化與族群發展脈絡。新埔宗祠博物館座落於新埔陳氏宗祠旁邊,成立於2009年,是一座以陳氏宗祠文物和族譜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展示了大量的陳氏族譜和家譜文獻,並且展出了許多陳氏宗祠中保存的文物和寶物,例如古代家具、瓷器、書畫、文房四寶等,讓人們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族譜研究。

此外,新埔宗祠博物館也經常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和展覽,例如宗祠祭典、陳氏族人聚會、文化講座等,讓陳氏宗親和遊客更深入地認識和體驗當地的宗族文化和傳統藝術。新埔劉氏家廟相片

博物館簡介

新埔宗祠博物館的形成,有別於一般傳統博物館的概念,他沒有特定的建築物,而是以具有歷史意涵客家祭祖所在的宗祠、家廟為核心,並從核心所衍生出的客家歷史、文化、生活、環境變遷等,層層脈絡發展下的歷史、空間、人與文物來做為博物館的內涵。簡單而言,宗祠博物館的硬體是由不同單點的宗祠、家廟所構成,是一個從點到點串聯成線,進而成面的空間區域。在這個區域裡,不同單點宗祠、家廟的空間、曾經歷過的年代與歷史、建築樣式與工法、祭祀禮儀、生活用品、生活故事或人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點滴,即為博物館典藏與展示的主要範疇。

我們從新埔宗祠博物館不同組合的構件中可知,這是一個非傳統,也可以說是創新的博物館,更為貼切的說法「他」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是一個園區的概念;甚至於可說,新埔宗祠博物館是近乎「生活(生態)博物館」理念的一座社區型博物館。這座生活(生態)博物館的發展主要是以宗祠、家廟為核心館,透過整合周邊街角小型博物館,並借助新埔市街來做為平台,搭配農村豐富的物產,客家生活的樣貌與特質、新埔的自然環境與地貌,新埔歷史與等,所架構出一個新概念的博物館。

新埔宗祠博物館已於105年9月正式成立
新埔宗祠博物館已於105年9月正式成立

創館歷程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東接關西鎮,西臨竹北市,南接芎林鄉,北接湖口、楊梅、龍潭等地,地勢東西約十六公里,南北十公里有餘。全鎮面積七二點一九平方公里。新埔舊稱「吧哩國」,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早期商賈雲集、鼎盛一時。當時新埔鎮從枋寮到鹿鳴坑一帶興建許多老屋,這些老屋中有許多家廟、宗祠;其中鎮中心的老街保存有林氏、范氏、張氏、陳氏、劉氏、朱氏等家族的家廟、宗祠及新埔國小校長宿舍、鎮公所等,老建築的保存密度居全台之冠。加以及市街外圍之吳濁流故居,上枋寮劉氏雙堂屋的修復。家廟、宗祠、民宅建築形式種類繁多,形成了客家地區特殊的文化特色。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為了實質保存與活化新埔的宗祠與家廟,提出以生態博 物館為概念的「新埔宗祠博物館」。並於中華民國99年起以「新埔宗祠聯營策動計畫」為基底,主要以駐地工作站形式進行資源調查、培力課程、社區擾動等,力求整合在地家廟所有權人、新埔鎮公所、在地社區協會、文史工作者及居民之意見與需求,建立協商機制及作為推動宗祠博物館籌備之參考依據。本計畫已延續至第三年,除戮力建構新埔地區的文化基盤之外,初期以位於和平街已整修完竣的縣定古蹟劉氏家廟做為駐地工作站,並透過「劉家祠」的營運試運轉,期待活化古蹟的模式與成效,能成為未來各宗祠、家廟營運的試金石。接續新埔宗祠博物館的籌備與定期擾動,另將整合範圍延伸至上枋寮劉宅(雙堂屋) 大茅埔吳濁流故居,並因應新埔鎮公所「新埔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修復工程」的修復及完工,集結非宗祠型態的館舍,建立鄉鎮層級的整合平台,強化連結,整合共同資源,最終在於推動新埔客家生活博物館的形成 。

劉氏家廟(劉家祠堂)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座落於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230號的客家宗祠。該家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當時新埔地區的劉姓族人集資合建的宗祠家廟,為少數現存的客家台灣祠堂。這種由同宗同籍的地緣關係所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時,它也反映了客家移民在初期的移墾過程中,為求生存和自衛而結成的社會團體。劉氏家廟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新埔劉家祠是一座具有特殊結構的客家建築,呈現出單進三橫一圍的格局,其中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這座建築的獨特之處在於橫屋的屋頂,同時具備了翹脊和馬背的特點,這在臺灣地區相當罕見。

新埔劉家祠既為劉氏家廟,主要奉祀劉家的共同始祖:劉榮(漢高祖劉邦之祖父),以及歷代的始太高曾祖。目前,祠堂中祭祀的主要神祇包括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以及垂裕嘗等。這些神祇代表著劉家的祖先和祖宗,並在祭祀活動中受到崇敬和尊嚴對待。

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掛著三塊匾額,分別為「劉氏家廟」、「文魁」和「恩元」。此外,枋樑上還懸掛著兩塊匾額,分別寫著「本支百世」和「源遠流長」。其中,「本支百世」是由臺灣總兵劉明燈親手書寫的,年份是同治六年(1867年)。神龕的雕刻工藝精湛,上方還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藜照東瀛」,雖然未題明年月。此外,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也經過精細的雕刻,為整個祠堂的入口增添了莊嚴華麗的氛圍。

新埔陳氏宗祠

新埔陳家祠的建造始於1868年,由陳朝綱發起興建。陳氏宗祠位於新埔街區的核心地帶,陳家祠的建築極具特色,不論是格局、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建築工藝都展現出濃厚的地方風格和藝術價值。這座宗祠不僅彰顯了陳氏宗族在新埔開發史上的重要貢獻,還代表了客家宗族文化的瑰寶。同時,它也見證了1895年客家族群參與抗日歷史的一部分。新埔陳氏宗祠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陳氏宗祠的建築特色非常獨特。前院鋪設著石板地面,庭內的樹木與宗祠建築相互輝映。前堂中央有三個開放的門廊,左右兩側的牆壁上裝飾著精緻的錢形磚,而水車堵上則擁有精細的泥塑裝飾,經過歲月洗禮後更顯古樸迷人。

新埔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

新埔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原本是日據時代歷任新埔國小校長的宿舍,是新埔鎮唯一的日式宿舍。從史料研究來看,這座宿舍建於民國前10年,當時是由日本政府興建,供新埔國小的歷任校長居住之用。宿舍的佔地面積約為25平方公尺,是在日治時期興建的,結構包括木構和RC(鋼筋混凝土),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於2012年經過整理和修復後,成為了現在的宗祠導覽館。新埔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宗祠介紹

關於新埔小鎮

新埔小鎮九成居民為客家人,他們過著樸實、刻苦、耐勞的生活。在建築風格上展現獨特之處,每天早出晚歸,耕田自食其力,樸實而保守,堅守著淳樸的鄉土生活。

這片土地滋養著豐富的客家傳統文化,台灣早期的客家仕紳大多出生此地,曾經文風鼎盛、人文薈萃。雖然農業的興衰使得這些新埔客家文化逐漸式微,但在劉家祠堂、和平老街以及雙塘屋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蹟中,仍能隱約感受到當年的風華。漫步在新埔鎮上,彷彿能從空氣中嗅到傳統客家風情的芬芳,這裡的傳統客家三合院和飄香的客家美食,讓這座小鎮散發著歷史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