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節

根據全國宗教資訊網:義民節為臺灣北部客家地區重要的節日,農曆7月20日在新竹縣新埔的褒忠義民廟舉行,由新竹、桃園的十五個客莊每年輪值舉辦;晩近在臺北市也有義民爺祭典,作為凝聚客家族群的紀念活動。義民節

(義民節豬公大賽/圖片翻攝自網路)

義民節的由來

義民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當時,新竹一帶的客家人與盜匪對抗,最終犧牲的勇士們的屍骨被地方人士合葬,形成了稱為「義民塚」的墓地。後來在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發生林爽文事件,新埔一帶的客家人再度組成義勇軍,捍衛鄉土。隨後,當地鄉民前往這些犧牲的勇士合葬之地興建廟宇,以供奉祭祀,逐漸演變成後來的義民節普渡。義民爺成為台灣客家人獨有的信仰之一。

其中,枋寮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創建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是桃、竹、苗客家人信仰的最高精神中心。全省各地的義民廟多半由此分香而出,並在義民節當天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

義民節普渡活動起源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桃、竹、苗一帶的各大庄為了紀念義民的奉獻精神,開始進行輪值祭祀。每個村莊隔15年輪值一次,成為當地居民共同舉辦的重要儀式。

新埔義民節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都會舉行盛大的中元祭典。在傳統漢人社會中,有祭祀無主孤魂的習俗,稱之為中元節,通常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然而,新埔義民廟的中元祭典卻選擇在七月二十日,其真正的原因已難以考證。新埔義民節

(圖片翻來源:自由時報)

這場義民祭典的整個過程被稱為義民節。廣義的義民節指的是為期兩個月的祭典活動,而狹義上則是指農曆七月二十日當天的各項活動,以神豬、神羊競賽為主。
義民廟的中元祭典由桃園、新竹地區的十五大庄輪流主辦,起初是為了恭迎義民爺至主辦庄的祭典區開始。
在義民節前兩個月,義民廟會迎請義民爺到輪值的祭典區,讓義民爺在兩個月內接受祭典區內的「奉飯」,也就是「犒軍」。

義民節特色

奉飯儀式是義民信仰中極為重要的特色之一。持續一個多月後,農曆七月十八日,義民廟開始進行為期三天的宗教儀式,其中包括頌唸經文、大士爺開光、豎燈篙、放水燈等,而賽神豬更是祭典的高潮之一。義民節特色這些儀式在傳統社會中都有特殊的意義,而今日儀式的過程則已被高度「表演化」。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趨勢下,新埔義民節已成為新竹地區、甚至整個客家語言群中,凝聚族群認同最為重要的儀式之一。

義民節意義

每年農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舉行的義民祭典,是新埔地區最重要的宗教儀式。以義民爺作為信仰核心,義民節活動包括:奉飯、中元法會科儀、放水燈、吃糖粥等儀式習俗,成為客家族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義民信仰文化。這個祭典也是凝聚北臺灣客家人的重要精神象徵,充分反映了北臺灣客家社群的組織與歷史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