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劉家祠
新埔劉家祠是位於台灣新竹縣新埔鎮的一座宗祠,建於清代,是當地劉氏族人的信仰中心和族譜文化的傳承場所。
劉家宗祠建築風格為傳統中國建築,包括大門、天井、正廳、偏廳、神龕等建築元素,展現出優美的建築風貌。宗祠內供奉著劉氏宗親的祖先牌位和神像,是劉氏族人祭祀祖先和聚會的場所。
除了宗教信仰,新埔劉家祠還扮演著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角色,是當地劉氏族人之間交流和凝聚的平台。宗祠內還有保存著大量族譜和文物,是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族譜研究的重要場所。
新埔劉家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得到了相關單位的重視和保護,已被列為台灣省定古蹟,是台灣地區保存完好的傳統宗祠建築之一,也是劉氏族人傳承和弘揚族譜文化的重要基地。
新埔劉家祠現況
- 登錄類別: 縣定古蹟
- 公告日期: 2006-07-24
- 創建年代: 清同治六年 (1867年)
- 地 址: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230號
- 開放訊息: 星期二~星期六,9:00~16:00
新埔劉家祠歷史沿革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國」。吧哩國為原住民語,意為「新的草原」。清乾隆年間開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在新埔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其中劉姓族人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開展墾拓事業,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首先倡議興建家祠者,為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莊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五股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與防禦的目的。
饒平劉氏
劉姓是饒平客屬的重要姓氏,而台灣粵籍客家人的第一大姓就是劉。台灣劉姓人士,不論目前使用語言為何,他們之中很大的一部分祖籍是饒平。若你身邊的劉姓朋友,他的字輩為「家」、「興」、「邦」,可能就是饒平客屬。
如今饒平客語泰半流失,彰雲嘉一帶部分的饒平客屬,猶殘留親屬稱謂、數字、地名的客語說法。至於桃竹苗中各縣的饒平客屬,多數改從當地的四縣、海陸、東勢客語。只剩少數地點,如過嶺許姓、六家林姓、芎林紙寮窩劉姓、卓蘭老庄詹與新榮劉姓等,因家族聚居或地形封閉,還保留祖先言。而若干地點已經萎縮到幾戶人會說而已,如關西三墩及石光、芎林五龍、東勢石角等地。(資料來源:新北市客家語文館)
新埔劉家祠建築形式
劉家祠位於新埔街之中央,前為鳳山溪谷地,後為大屏山丘陵,環境優美。家祠建築為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翹脊建築。客家建築中所稱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橫屋的屋頂,翹脊與馬背並存,是臺灣地區罕見的作法。劉家祠中央的祖先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是劉家祠主要的祭祀空間,每年的春、秋二祭都在此處舉行。由低矮院牆所圍出一近似方形的前埕,則是家族聚會的場所。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在建築構造上,劉家祠之基礎多以石材鋪設,象徵家業穩固,牆體大多以土埆牆為主,惟正面部分以磚疊砌,其中橫屋之牆面間又以黑牆構築,而橫屋之山牆面為斗子砌牆,獨具風味。宗祠的屋頂部份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與馬背(棟頭)並存,是劉家祠的特色之一,因此有「燕尾多」之稱。劉家祠的大木作及小木的雕刻均極為精彩,特別是正身步口廊之木構架部份,不論瓜筒、通隨、束仔及出檐斗拱等極具藝術價值,其中又以吊筒之蓮花雕刻及倒趴獅豎材更具匠藝。
歷經百年歷史的「新埔劉家祠」,於民國76年委託劉奕權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調查研究,並於民國83年進行修護工程,工程期間由於祠堂後方所有權的爭議導致工程停擺,加以建築內部桁木腐朽嚴重等因素,經建築師辦理變更設計後,於90年七月復工,而整體修復工程於91年五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