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張氏家廟是位於台灣新竹縣新埔鎮的一座宗祠,建於清代,是當地張氏族人的信仰中心和族譜文化的傳承場所。

宗祠建築風格為傳統中國建築,包括大門、天井、正廳、偏廳、神龕等建築元素,展現出古老而優美的建築風貌。宗祠內供奉著張氏宗親的祖先牌位和神像,是張氏族人祭祀祖先和聚會的場所。

新埔張氏家廟

除了宗教信仰,新埔張氏家廟還扮演著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角色,是當地張氏族人之間交流和凝聚的平台。宗祠內還有保存著大量族譜和文物,是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族譜研究的重要場所。

新埔張氏家廟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得到了相關單位的重視和保護,已被列為台灣省定古蹟,是台灣地區保存完好的傳統宗祠建築之一,也是張氏族人傳承和弘揚族譜文化的重要基地。

新埔張氏家廟

  • 登錄類別: 縣定古蹟
  • 公告日期: 2004-03-30
  • 創建年代: 清同治七年 (1868年)
  • 地  址: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347巷22號
  • 開放訊息: 星期六~星期日,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

新埔張氏家廟歷史沿革

清乾隆年期間有粵籍人士入「吧哩嘓」開墾,將此地改稱為「新埔」至今,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張氏家廟就位於新埔街之南面和平街上,家廟前有良田阡陌,環境極佳,惟市街發展快速,今僅存小巷通路連通和平街。

張氏家廟,俗稱張家祠,為張雲龍於清同治七年(1868)所創建,家祠於同治九年(1870)竣工。為二層樓、雙堂之建築格局,在當時可謂富麗堂皇,可惜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遭日軍焚毀。後於明治四十一年(1907),由張德修予以重建,改為一堂二橫規模,即今日所見樣貌。張雲龍本名張魚妹,生於嘉慶九年(1804),卒於光緒六年(1880),其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而成為地方上之重要人物,與陳朝綱同為新埔富紳。張家祠即主祀張雲龍之父張琳志及張琳志派下六大房祖先牌位,為典型祭祀來台祖之宗祠,是地方家族發展歷程的見證。

新埔張氏家廟建築形式

張氏家廟在建築上與劉家祠相近似,在建築上除正身為雙翹鵝(燕尾)之外,正身前垂脊亦加上翹鵝,橫屋中央部分亦為翹鵝作法,線條優美頗具特色。而家廟正身為五開間,前為寬敞的步口廊,廊上屋架為捲棚頂,正堂入口為三關六扇門作法,典雅肅穆,門上懸掛「張氏家廟」匾額。堂內供奉張氏祖先牌位,神龕前為雕琢細膩螭虎花罩,上懸掛「忠勇愛國」、「木本水源」匾額,堂內左側掛有張雲龍畫像,為光緒年間作品,並表彰張雲龍生平功績。正堂左右次間及稍間為子孫居住空間,各間均開門,互不相通,是較為少見的作法。因具價值與特色,於2004年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為新竹祠堂建築之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