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易經》(I Ching)是中國古典文獻中的一部經典,起源於古代先賢用於推演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自漢代起,《易經》被尊為「五經」之一,並以其符號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來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請示問題,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如戰爭、政事、農收等)的成敗吉凶。易經
作為一本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遠不止於占卜和術數,幾乎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各個領域,包括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數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陰陽變化的思想深深植根於這些領域之中。自十七世紀開始,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將《易經》引入歐美,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
《易》據說有三種,即《連山》、《歸藏》和《周易》,合稱「三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至今。

易經的宇宙善性論

《易經》描述了宇宙本身具備的善德。易經中的基本八卦象徵天、地、山、澤、水、火、風、雷等自然現象,每一卦都具有不同的道德屬性。先秦儒家經常以天和日作為道德典範的象徵。「天」代表創生、恆常和堅貞等德性,如《易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另一方面,「日」則代表溫暖、仁慈和公正等德性。例如,《易經》第五十五卦〈豐〉描述「日中」,要求君王應該如同中天之日,普照萬物,帶來欣欣向榮。衛禮賢解釋說,執政者應該像中天之日,讓萬物在陽光下欣然生長。

易經的西方研究

17世紀末,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發明了二進制數字系統,但他對自己的發現並不自信,因此論文一直未發表。1701年,當萊布尼茲收到傳教士白晉寄來的《易經》和伏羲八卦資料後,他非常驚訝:二進制早在伏羲的先天六十四卦圖中就已經有所表述和使用,這印證了他的理論。

在19世紀後半葉,許多歐洲漢學家開始翻譯《易經》,出現了法語、英語、德語等多個譯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的英文譯本。

20世紀初,德國傳教士衛禮賢首次翻譯了德文版的《易經》。他認為《易經》充滿了無意識心理學的象徵性語言。

《易經》對西方最大的影響,是西方對占卜態度的轉變。基督教曾完全排斥占卜,但後來許多西方學者認為占卜有其合理性,這在海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易經的西方研究

一種思想從一種文化傳到另一種文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思想結合、文化融合的過程與啟發,進而潛移默化地產生新的發展,形成真正的交流。《易經》在美國新時代運動中被廣泛接受,因其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而西方也有類似的觀念,這是一種融合。

《易經》影響了西方文學界。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球遊戲》中有許多與中國哲學相關的段落,比如引用了《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書中的年輕主角在尋求存在的意義中遇到名為“大兄”的人,幫他用《易經》占問,並指導他其中道的哲學。

《易經》還影響了西方藝術界。美國前衛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奇從《易經》六十四卦中汲取靈感,探索偶然音樂和無聲音樂,最有名的作品是《4’33″》,全曲沒有任何一個音符。

易經作者是誰?

《周易》的由來,傳說是由周文王依循古易編撰而成,約成書於西周時期。1993年,在湖北江陵荊州鎮(現荊州市郢城鎮)出土的王家台易類秦簡與馬國翰的《歸藏》輯本相符,有學者認為這是《歸藏》的古文再現。然而,也有一些人懷疑《歸藏》和《連山》是否真的存在過,認為出土的只是古易書《易繇陰陽卦》。

周易成書年代

《周易》成書時間歷來存在不少爭議。傳說中,遠古時期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夏禹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並記載於《連山》,其中「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記載於《歸藏》,以「坤」為第一卦。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後人因此認為,《周易》在商朝末年、西周初年確立,由周文王編撰,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 (卦象的解釋)。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僅影響了周朝的歷史,也對《詩經》的文學風格產生了影響。

《周易》的起源非常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因此民間普遍認為這部經典由西周初年的文王所著,比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如《老子》和《論語》)更早。

易經占卜

易經占卜是古人非常實用的預測工具,直到現代也蔚為流行。它通過不同的陰陽比例組合,得出八八六十四個結果,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六十四個卦象。這些卦象能解答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只要心中有疑問,都可以通過易經占卜尋求答案,為人生道路提供指引。

易經卦象一覽

  1.  乾卦
  2.  坤卦
  3. 屯卦
  4. 蒙卦
  5. 需卦
  6. 訟卦
  7. 師卦
  8. 比卦
  9. 小畜卦
  10. 履卦
  11. 泰卦
  12. 否卦
  13. 同人卦
  14. 大有卦
  15. 謙卦
  16. 豫卦
  17. 隨卦
  18. 蠱卦
  19. 臨卦
  20. 觀卦
  21. 噬嗑卦
  22. 賁卦
  23. 剝卦
  24. 復卦
  25. 无妄卦
  26. 大畜
  27. 頤卦
  28. 大過卦
  29. 習坎卦
  30. 離卦
  31. 咸卦
  32. 恒卦
  33. 遯卦
  34. 大壯
  35. 晉卦
  36. 明夷卦
  37. 家人卦
  38. 睽卦
  39. 蹇卦
  40. 解卦
  41. 損卦
  42. 益卦
  43. 夬卦
  44. 姤卦
  45. 萃卦
  46. 升卦
  47. 困卦
  48. 井卦
  49. 革卦
  50. 鼎卦
  51. 震卦
  52. 艮卦
  53. 漸卦
  54. 歸妹卦
  55. 豐卦
  56. 旅卦
  57. 巽卦
  58. 兌卦
  59. 渙卦
  60. 節卦
  61. 中孚卦
  62. 小過卦
  63. 既濟卦
  64.  未濟卦